OB视讯中外对话:精准检测指导下的精准医疗
发布时间:2023-01-03 14:34:41

  肺癌领域日新月异,临床诊疗进展瞩目,基于肿瘤分子图谱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手段,为患者延长生命带来更多可能,向癌症转化为慢病管理更进一步。基因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基础,随着高通量测序(NGS)在晚期肺癌中的普及,获得全面分子病理信息变得简单易行,大大推进了精准医疗的步伐。

  2019年8月31日,在罗氏肺癌创新高峰论坛,以色列Ben Gurion大学Soroka医学中心Nir Peled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三位专家相聚黄浦江畔,共话肺癌精准诊疗。

  韩宝惠教授与Nir Peled教授均认为更大panel的NGS将成为晚期肺癌分子病理检测的发展趋势,助力于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结局、提高生存获益。

  韩宝惠教授说:“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做到早期肺癌可治愈,晚期肺癌慢性化,尽可能地延长肺癌患者寿命。”

  大多肺癌患者的首诊是在呼吸科,在肺癌早诊早筛中,呼吸科医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韩宝惠教授指出,国外的肺癌筛查研究结果(如美国肺癌筛查试验项目,NLST)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临床实践。

  近年来,韩宝惠教授团队开展了大量基于中国国情的社区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工作,并为中国人群设计了具有特色的肺癌高危人群参数。

  基于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韩宝惠教授团队将肺癌筛查人群年龄段下调至45岁。

  在筛查量表中,研究者不仅将吸烟列为高危因素,也充分考虑到了不吸烟的女性人群特点。

  “在6000多例筛查人群中,最终确诊早期肺癌的比例为1.5%,其中94%为ⅠaOB视讯、Ⅰb期肺癌,大大地提高了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Nir Peled教授认为,即使目前肺癌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肺癌早期筛查仍是降低肺癌患者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

  作为前任国际肺癌组织早期筛查及预防委员会主席,他在肺癌筛查工作中同样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Nir Peled教授指出,肺癌筛查工作的开展应充分考虑投入与获益的平衡。

  他建议,由于中国肺癌人群EGFR突变率较高,除了低剂量螺旋CT等影像学结果外,生物标志物检查也是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大panel NGS检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精准医学”时代以来,随着晚期NSCLC可治疗靶点的不断更新,检测方法学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迁,通量更高的NGS应运而生。

  韩宝惠教授指出,大panelNGS检测将改变肺癌诊疗的临床实践,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分子遗传信息,使医生的临床决策更加合理化:“通过大panel NGS检测,我们可以发现更多原发耐药突变、罕见突变、复合突变,指导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同时深入理解耐药机制。”

  韩宝惠教授认为:“从过去单基因检测,到小panel NGS检测,再到大panel NGS检测,这是精准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该研究纳入了经单基因平台检测EGFR/ALK阴性的101例晚期肺癌患者,使用FoundationOne CDx平台再次检测,50%患者检出指南明确推荐的可治疗靶点,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8%为EGFR阳性,43例患者基于分子检测结果改变了治疗策略,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一方面,这个结果是令人振奋的,通过大panel NGS检测我们可以为更多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但另一方面,这提醒我们,仅凭传统单基因检测方法,可能存在许多误诊OB视讯、漏诊的病例。

  这项研究发表于2016年,当时许多Biomarker如ROS1等还未纳入常规检测。

  这也意味着,现有的大panel NGS检测可以发现更多可治疗靶点,使更多患者获益。”

  初治的晚期NSCLC患者,均可考虑优先选用检测范围更广的大panel NGS平台,最大化分子病理全景信息。

  除了靶向治疗外,免疫治疗也是当前晚期肺癌治疗的焦点领域。随着免疫治疗进入临床应用,PD-L1、肿瘤突变负荷(TMB)等相关生物标志物已成为肺癌领域热点话题之一。TMB作为一种较新的生物标志物,其检测方式与临床价值仍值得探讨。OB视讯WES(全外显子组检测)

  这也为NGS大panel拓展其在免疫治疗方面的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韩宝惠教授认为TMB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出现OB视讯,将为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肿瘤生物学信息。

  但同时, “我们要充分认识免疫治疗的复杂性,开展更多的大样本临床研究,为免疫治疗的诊断与决策提供更充分的循证依据。

  ” 韩宝惠教授期待,希望未来FoundationOne CDx在中国人群中开展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用研究结果回答TMB在中国肺癌患者人群中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诊断价值与预测效果。

  以色列贝尔谢巴市Ben Gurion 大学Soroka 医学中心肿瘤负责人,以色列贝尔谢巴市Ben Gurion 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内科医学教授,国际肺癌组织IASLC期筛查及预防委员会前任主席。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科主任,OB视讯博士及博士后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国务院津贴获得者。201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行委员,CSCO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呼吸内镜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学会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肺科专委会委员、肺癌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部肿瘤和呼吸介入科副主任,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细胞和分子生物实验室副主任。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资深会员(FCCP),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CACP)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肺癌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胸部肿瘤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