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二是自 2023 年 1 月 8 日起对新冠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
早前,由于肺炎被发现并非感染者目前最主要的症状OB视讯,「新冠肺炎应改名」已经有所讨论。曾有医生公开表示「如今的病毒感染已经不适用于这个名字」OB视讯。
另一方面,强制隔离措施调整、核酸检测要求收窄等一系列防疫政策放开,不断释出「新冠管理降级」的信号。 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不到一周,「专家称新冠肺炎最终会降为丙类丙管」的话题登上热搜。
如今,「新冠肺炎」正式更名,并将于明年回归「乙类乙管」。这意味着对新冠的认识和管理方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新冠肺炎」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三年前。2020 年 2 月 7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暂命名事宜的通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
尽管在疫情初期,就诊患者多数有肺炎表现,但直接用「肺炎」来概括或许也并不准确。中华医学会常委、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彭劼表示,「任何一个疾病的疾病谱都较为宽广,不仅是单一形式的表现。每个人的免疫功能不同,感染了原始毒株也可能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原始毒株并不只影响肺部,也会导致全身高炎症状态,并不是单纯的肺炎。」
更多的讨论延续到了现在:医生们逐渐发现,肺炎已经不是当前感染者最主要的症状了。在经历了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再到现在奥密克戎(Omicron)已经成为流行株,感染者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肺炎转变为上呼吸道感染。
崇雨田曾带队支援香港、三亚,同时他也是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的总领队。作为一线医生,他发现变化正在发生:「2021 年贝塔毒株在广州流行时,大部分患者仍有典型的肺部改变,只是相对原始毒株已较轻。今年奥密克戎成为流行株后,我在各地看到的患者,肺部改变都非常少,大多数都是上呼吸道感染。」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曾针对肺部和支气管组织进行相关研究:他们发现,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快于以前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同时,尽管该变种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较快,但在肺部组织中的复制能力较弱。对人类来说,奥密克戎在肺部大量繁殖或造成损伤的能力较小,导致严重肺炎和呼吸困难的病例较少,鼻伤风的病例数量较多。[2]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表示,「现在中青年感染者中,差不多 1% 有肺炎表现,而且不拍 CT、只看症状的话完全不知道他会有肺炎,他和轻症患者的表现一样。」
当肺炎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症状,仍称呼为「新冠肺炎」值得商榷。如今,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象征着对新冠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解读问答提到更名的考虑。「当时命名为『新冠肺炎』,主要考虑疫情初期病例大部分有肺炎表现。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以后,致病力减弱,仅有极少数病例有肺炎表现。考虑到肺炎仅反映了病毒感染后较为严重的患病状况,不能概括所有感染者临床特征,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更加符合目前的疾病特征和危害。」[3]
《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下称《通知》)中明确提到,乙类管理将会有以下调整: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释义》,甲类传染病流行时需要采取强制性隔离病人或者密切接触者OB视讯,甚至采取疫区封锁或者交通卫生检疫等措施。[5]「封锁措施和隔离措施是区别甲、乙管理的关键。对医疗机构来说,甲类传染病管理办法亦有更严格的报告时限、确诊时限、控制措施。」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分析道。
目前,新冠管理仍保留着甲类管理的特征。《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于 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6]不少医生提到,目前新冠上报时限要求没有变化,多需要在两小时之内完成上报。
而在实际操作中,新冠已经呈现出向乙类管理的趋势。「已经解除了强制隔离、集中隔离的传统做法。诸如行程码下架、出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阴性证明的做法,解除了交通卫生检疫,在社会面上减少大规模的封控与限制。」胡晓翔提到
除了强制集中隔离收治的解除,另一个带有「乙类管理」特征的改变是对疑似病人和密接的管理调整。「目前医院里实际操作只有两类患者,阳性确诊患者和其他。疑似和密接的概念已经很少强调。」东部某传染病医院医生李松表示。
「新十条」发布之前,不少北京医生表示「密接」概念已经变化。「前段时间,严格佩戴 N95 口罩的,或室内距离 2m 以上、室外距离 1m 以上戴医疗卫生口罩人员不判定为密接。按照这样的标准,许多医生不用被隔离。」北京某三甲医院内科医生沈清提到。「但现在医院里已经不提密接的概念。」
医疗机构强制核酸检测也逐渐减少。在多家医院的操作中,门急诊患者不必查验核酸报告,疑似病人按照正常病人处理,非必要不查核酸,医务人员也减少核酸检验的频次。
如果贸然进入到乙类管理的状态,医护将面对更大的感染风险。 「像肺结核这样的乙类传染病,我们工作时只需要戴口罩。 但如果面对新冠只是二级防护的话,我们自己也会担心会有感染风险。 」东部某传染病医院感染科医生王平提到,目前医护人员要求采取三级防护。
《通知》中提到,为稳妥有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二)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三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 15~20% 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人口稠密地区酌情增加;药品零售企业不再开展解热、止咳、抗生素和抗病毒 4 类药物销售监测。
(三)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配足配齐高流量呼吸治疗仪、呼吸机、ECMO 等重症救治设备,改善氧气供应条件。各地按照「应设尽设、应开尽开」的原则,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配备充足的医疗力量;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置发热门诊或者诊室。
(四)调整人群检测策略:外来人员进入脆弱人群聚集场所等,查验 48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现场开展抗原检测。在社区保留足够的便民核酸检测点,保证居民「愿检尽检」需求。保障零售药店、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抗原检测试剂充足供应。
(七)强化重点机构防控: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人群集中场所结合设施条件采取内部分区管理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个人防护指导,强化场所内日常消毒和通风,降低场所内病毒传播风险。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人员聚集的重点机构,应做好人员健康监测,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措施,延缓疫情发展速度。
(十)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广泛宣传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保持人际距离,及时完成疫苗和加强免疫接种。
(十二)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来华人员在行前 48 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将结果填入海关健康申明卡。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各航司继续做好机上防疫,乘客乘机时须佩戴口罩。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OB视讯OB视讯OB视讯